陽剛之美──談尼采的思想

        我最喜歡的書和文章有三部,第一部是聖經約翰福音十三到十七章,描述的是耶穌和門徒的親密關係,每次讀到都有說不出的感動;第二部是艾西摩夫的科幻小說「最後的問題」,你讀過之後便會讚嘆它那種哲學的美感;第三部便是尼采的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」,你大略把它翻一翻,就會發覺有一股生命奔放的氣勢澎湃其中。

        談到尼采的思想,我引用鄔昆如老師在「存在主義真象」一書中所提出的三點對立:
1.「生命」與「倫理」
        尼采認為,人的食色等慾望本能,構成一股「生命衝力」,而外在的倫理規範正是抹殺「生命」的劊子手,人類是以不斷對外侵略的方式來維持其生存的延續,尼采選擇了「生命」而反抗「倫理」,在這裏,你可以聞到一股達爾文和佛洛伊德的味道。
        有人說尼采晚年發瘋的原因是年輕時嫖妓而讓梅毒感染腦部而致,不知是真是假;若以基督教的觀點來看,人的內在天生就有一種引人犯罪的傾向,叫做「肉體」,尼采的高舉生命就等於是高舉肉體,只是它用了另外兩個字,讓你覺得比較能接受罷了。
        尼采的「反倫理」思想可在他的著作中看到:「『你不可搶劫!你不可殺戮!』像這一類的告誡在以前是被目為神聖的,人們在這些告誡之前俯首跪拜,並且還脫去鞋子。不過,我問你們,世上還有比這些神聖的告誡更厲害的強盜和兇手嗎?」(志文出版,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P.253)
2.「人」與「世界」
        尼采主張人可以把世界踩在自己腳底下,無限制地利用世界上的資源,他的思想正因此而反映出標準的「人本主義」色彩。
3.「強者」與「弱者」
        尼采主張「善」有兩種,強者的善是以扶助強權使其壯大為目標,追求權力意志;弱者的善是以濟弱扶傾為目標,即傳統的基督教倫理觀。前者的善即為後者的惡,君王是「願意」,而奴隸是「應該」,所以真正的善是「願意」,而不是「應該」,在「應該」的前提下,人只是附庸,沒有自主的餘地。在歷史上,弱者便是不斷用傳統的倫理限制強者的發展,而強者的目標,就是所謂的「超人」,它的原文是「走過去了的人」,尼采把強者的進程比喻為「走鋼索」,生命是一埸賭注,賭贏了你就是毛澤東,賭輸了你便是林彪,你若不敢走,尼采便笑你是懦夫,在尼采的思想裏,人生是一場悲劇。

在尼采的思想裏,還有兩點值得一提:
1.赤裸的存在
        是尼采思想中最接近老子的思想,他主張人與人之間,每個人都戴著面具,失去了原始人性的純真,老子的「大道廢,有仁義」的意思是說在善惡存在之前「道」是無目的的,沒有所謂是非對錯之分,當這個「道」毀滅之後,便開始有人提倡仁義,開始有了善惡,這個過程在老子看來,是一種退步。不過老子是以無目的的境界為前提,而尼采卻是以發洩慾望為前提,比起老子,可說是邪惡得多。在他的著作中,有一段寫道:「要真實──這是很少人能做到的!而能夠做到的人卻又不願去做──至少善良者是如此!啊,那些善良者!好人絕不說實話!這樣的善良是一種精神上的病態。那些善良者都屈服於自己之下,他們人云亦云,一味服從。然則,服從別人者必定不聽信自己!」(志文出版,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P.251)
2.「永世輪迴」的思想
        我不確定尼采是否接觸過佛教,在一些史料中記載,尼采有一次獨自在野外漫步,感嘆到大自然的美,而領悟出了「永世輪迴」的思想。更有人認為此思想正是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」一書的結論,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P.284的「七個印記」這段中下面的語句出現了七次:「噢,那我怎麼能不為永恆和婚姻之環──輪迴之環而燃燒呢?除了這個我所深愛的女人之外,我還未曾遇到過其他我願藉其生子的女人,那是因為我愛你,噢,永恆!噢,永恆,我愛你!」 返回首頁

Free Web Hosting